首页 栏目首页 > 供应 > 正文

毛尖:骄傲是黎紫书的美学伦理和写作伦理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银霞这才想起来两人正处身漆黑之中,她说这下可好,欢迎你来到我的世界。”前不久,第四届山花文学双年奖颁出,黎紫书等10人获奖,其代表作《流俗地》再度进入大众视野。

黎紫书躬身创作前,做过小学教师、洗碗工人、鞋店销售、记者。之后她决心专心做作家,以短篇小说起家,笔触华丽绵密,充满异域风情,长篇小说《流俗地》被评价为回归“华语书写的另一个传统”——写实主义的质朴与沉稳,以盲女古银霞人生为主线,描绘马来西亚怡保小城众生百态、俗世悲欢;以独特视角、诗意文字,娓娓道来马华社会近五十年风雨悲欢与人事流变。

“华语书写的另一个传统——黎紫书作品分享会”上,作家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说:“骄傲,成了紫书的一种伦理,是她的美学伦理和写作伦理。”“你很骄傲,你笔下的人物也都很骄傲。”在毛尖看来,虽然《流俗地》里有些非常卑微的人,他们在泥土里摸爬滚打过,被生活践踏过,但所有人都是骄傲的。骄傲是他们在这片土地继续生存下去的活力,也是紫书用自己的骄傲,赋予每个人的美感。“写群像需要高超技巧,而且‘群像’概念本身就很难得。黎紫书的群像建构特别清晰,每个人声口都不一样。她的写作难度是很高的,所有人交织在一起,又要彼此对话,每个人都要在对话中交代个性。这种交织群像和建造声口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。”

毛尖观察到,黎紫书的作品已经成了许多作者竞逐文学奖时的模仿对象。“紫书比较提倡写身边的人和事,使得年轻作者开始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了。紫书带来特别好的影响,日常生活的蒙太奇进入小说以后,会使小说多了一些宠辱不惊。小说中有些类似马票嫂的人物,写得很悲惨,其实很容易变成‘诉苦文学’,但紫书有一种幽默感,这是她小说中有弹性的地方。紫书的句子很短,她是一个用句号写作的作家。我喜欢她的句号美学,当痛苦发生的时候,她用一个句号停顿了,对情绪进行了控制,让小说既有力量,又有幽默感,这种特质在马华作家当中非常少见。”

1971年生于马来西亚,从小自习写作,黎紫书早期以各类文学奖评奖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尺,后停止追逐文学奖,才重新思考如何写作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黎紫书创作出近年广受好评的《流俗地》。“它不是一般意义上‘得奖体’作品。小说书名有两层意义,一是配合本身内容,‘流’是水,‘地’是土,‘俗’是人和谷,从意象上营造出人和食物在水土之间的画面;另一重意义,我也在向马华同辈宣告,我就是‘流俗’了,不写大家一直追求的‘高大上’小说了,我就是要这么写。”

黎紫书说,对紧密关系的把握,跟她小时候的生活有关。“小时候我住排屋,邻里关系很紧密,各家各户可以串门。家里没有电视机、录影机,就要跑到邻居家看,也没有人驱赶我们。今天各家各户都有电视,每天回到家,关起门,打开冷气,躲在小小的、自足的世界里,不需要从别人那里拿到什么,也就造成了关系的疏离。”而之所以会下笔创作群像小说,也源于她少年时代的阅读经验。“我很喜欢金庸武侠小说,通常喜欢的是周边角色。金庸很厉害,笔下每个人都很突出,都不一样。这在我心里种下了一个种子,我以后也要尝试写本群像小说,是平凡世界里的人物。这群人要怎么突出?这就用上我做记者时受到的训练,那时我经常去各个角落采访,听那里的人怎样说话。可能我对这方面比较敏感,虽然写的是平凡人,但也可以找到让读者记得他们的办法。”

评论家项静提到,网上有不少读者把《流俗地》和金宇澄《繁花》,以及韩剧《请回答1988》作比较。“这几部作品都在塑造群像,而《流俗地》中几个人聚在一起的部分也更加吸引读者。有生活的热情热力在里面”。《流俗地》里的爱情不是杨过、小龙女式的,银霞和顾有光的爱情是反浪漫主义的,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爱情。”

作者:许旸

编辑:王筱丽
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

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创投网 - www.xunjk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我们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CP备2022009963号-3